早上孩子因為戳不開牛奶盒的圓洞,感到挫折,把牛奶盒舉到頭上甩動。雖然牛奶已倒空至杯子(為了加溫),但此舉仍惹惱媽媽。
優幼教養的前提是,不打罵孩子。
然而早上,就在媽媽悉心指導,釋出許多耐心教導他怎麼戳那個洞之後,孩子仍因為挫折忍受不足,耍了小脾氣。
媽媽也情緒小翻騰,脫口說了:
你發什麼脾氣?
你現在是在發什麼脾氣?
孩子停止動作,我知道他在觀察,或許有點擔心,媽媽是不是真的要生氣了。
我收回即將要爆開的情緒,跟他說:
好了,媽媽不想生氣,我先去洗杯子。
然後拿起喝完的咖啡走到廚房清洗杯子。
洗完以後,心情也平靜許多,再回來就先不聊這件事,以防已冷靜下來的彼此再度爆開。
我到出門才跟他說,我知道你因為一直戳不開牛奶盒的洞洞,所以生氣,但是生氣了,也沒有打開啊,事情不會因為生氣就解決,我們可以多練習,多練習幾次,就會開了。
孩子賭氣地說:多練習還是不會!
我不予理會,不再跟著他的話鑽進去,只在心裡盤算著,下次該怎麼讓他有成功的經驗。
我想聊聊「媽媽生氣」這件事。
從前每次生氣過後,我只會感到罪惡,覺得我真是糟糕透了,為什麼明知道的道理,卻永遠做不到?將自己責難到體無完膚,自怨自艾我是個壞媽媽。
你知道,當我們把時間花在「愧責」這種負面情緒上,就會一直沈淪。因為怪罪完了,就不用負責任,一種認錯道歉後就了事的卸責跟推諉。(反正我知道我這樣不對啊,我又沒說這樣對)然後下次,又一樣,下下次,還是一樣。
帶孩子的過程,我們其實也在同步成長,成長為更懂得欣賞跟包容,同理跟尊重孩子的大人。只有打開我們的心,才會真正接納孩子的不足。
現在的我覺得,兇完孩子的夜深人靜時,最不需要的,就是罪惡感。最需要的,是分析。
衝突怎麼發生?該怎麼解決?下次若發生,可以怎樣比較好?怎樣可以避免情緒波動太大?或是可以把波動很大的情緒安全轉移到哪裡?
孩子為什麼戳不開牛奶盒的圓洞?
因為練習不足。
往好處看,他有試著解決問題的動機。
他想了很多方法,但是都失敗了。
他問媽媽可不可以拿剪刀剪?
被媽媽否決了。
然後孩子卡在原地一直戳不開,就爆開了。
孩子情緒的波動,來自於「挫折忍受」。
還有「媽媽干預」他想到的其中一個方法。(剪)
媽媽能提供的幫助:
減少干預,提供他更多機會練習,幫助他找到解決的方法。
挫折忍受是一種能力,能力需要「培養」。
減少「媽媽干預」也需要練習,因為經常在一秒瞬間,媽媽並無法立即分辨自己的行為是「干預」或是「協助」。
所以,夜深人靜的冷靜分析很重要。
分析久了,有助於日後事件發生當下的判斷。
每個人重複失敗,都會難以忍受,畢竟不是人人都孫文,可以忍受11次革命失敗(到底是第幾次成功的啦?歷史已忘光🤣),媽媽以前打Candy crush 破不了關都會敏奧敏草了,更何況是一個4歲的孩子一直戳不開牛奶盒的洞.......🤣🤣
我們當然可以反省,反省自己多餘的情緒反應,但是不需要過度,比較重要的,是協助自己找到方法,避免自己將情緒直接潑灑在孩子或其他人身上。不要浪費每一次親子衝突的價值,找出問題,予以修正。
教養需要練習,允許自己的失敗,肯定自己的努力,孩子自然會渲染這樣的態度。
曾經以前會生氣的事,現在居然笑著解決,就是進步了。
記者老梁:接下來每天都要喝有圓洞的紙盒牛奶了........🤪,報導。